试点范围严格限定在三个非核心,但发展潜力各异的新城区。
征收对象精准指向超大面积豪宅及明显超出合理自住范围的多套住房。
税率采用极低的阶梯式起步,且设置了大量的豁免与抵扣条款。
原本准备了一肚子反对意见、甚至打算硬扛到底的一些人,此刻忽然觉得,自己蓄满力气的拳头,仿佛打空了一般。
反对?似乎找不到足够强硬的理由。
支持?面子上又有些抹不开。
但这种纠结,恰恰是穆辰方案所要达到的效果。
最终,在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氛围中,这份试点方案,获得了原则上的通过。
没有欢呼,没有庆祝,只有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沉寂,以及潜藏在沉寂之下,更加深邃的暗流。
————
试点工作的推行,在表面上,似乎波澜不惊地启动了。
相应的机构开始筹建,细则开始研讨,信息系统开始对接。
然而,真正的压力,此刻才如同深海下的潜流,悄无声息,却带着足以撕裂一切的力量,向陈书记汹涌而来。
首先发难的,是技术层面的软钉子。
住建部门的数据接口始终存在技术难题,无法与税收系统顺利对接。
自然资源局对豪宅的认定标准提出了上百条补充意见,几乎让标准无法落地。
银行系统对资金划扣的配合度也莫名降低,流程变得异常繁琐……
每一个环节,似乎都在正常工作,但每一个环节,都效率奇低,仿佛有无形的绳索在捆绑着前进的脚步。
接着,是来自更上层、更隐晦的关切。
某些宏观经济研究机构,突然发布了措辞严谨的报告,指出在当前经济压力增大背景下,任何增加社会交易成本的措施都需极其审慎。
某些权威媒体,也开始出现一些意味深长的评论文章,谈论地方政府创新与守住底线的关系。
这些声音并不直接反对试点,却像是一根根冰冷的针,刺向改革最敏感的神经。
最后,是来自试点区域内部,始料未及的反弹。
被划入试点范围的某个新城区的几位主要官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措辞恳切、数据详尽的报告。
详细列举了试点可能导致的资金外流、市场冻结、区域竞争力下降等潜在风险。
几乎是在恳求市委暂缓或调整试点区域。
这份报告,不像之前的反对声音那样气势汹汹,却更加致命。
它来自内部,来自执行者本身。
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汇总成一份份报告,堆满了陈书记的办公桌。
它们不像之前的电话和拜访那样喧嚣,却更加具体,更加棘手,更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一点点收紧。
陈书记坐在办公桌后,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难题,沉默了很久。
窗外,夜色已深,城市的霓虹依旧璀璨。
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他拿起笔,在一份文件上批阅了几个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从现在开始,真正的压力,来了。